登入 | 會員專區 | 加入最愛

專訪-台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資深校友口述人生傳記-孫培傑 學長


有容德乃大,無私心自寬──

孫培傑女士之生平

  一生是這樣開始的,民國二十五年出生在中國東北遼寧金縣二十里堡的一個小村落,九歲時,因國共內亂,培傑父母便攜家帶眷逃離戰場,前後在大陸各省流轉了五年,最後終抵台灣。她,就在這裡紮根了。

◆圖:孫培傑女士年輕照片。

 

九歲離鄉

  九歲,時值民國三十四年,國民軍政府光復撤退,這一退,迫使她離開了故鄉。培傑說當時沒人敢留下,雖然八年抗戰結束了,但國共開始內戰了,於是一家人一路從長春逃到瀋陽、北平、天津、上海、長沙、廣州,最後終於來到了台灣,這時培傑已十四歲,顛沛流離了五年,這五年在她回憶當中,是一段永遠忘不了的日子。

  培傑出生於書香世家,歷代書香,其先父曾留學日本,後服務於銀行界,其舉止風雅肅穆,一生知足常樂,經由培傑對當時父親的形容─「淡泊名利,平安度日」,可得知後來培傑「知足乃為真富貴」之座右銘,必有來自於父親對其價值觀之「傳承」。培傑一共有五個兄弟姊妹,上有一兄,下有二妹一弟,培傑排行老二,五個兄弟姊妹之間,感情無間,非常的親密要好。

  如果培傑沒有逃難來到台灣,那麼她定出脫成一位活潑爽朗、樂觀知足的東北大姑娘,而那可愛甜美的笑容將融化東北那一片冰天雪地。孩童時期在東北遼寧金縣的一小村落成長,後大陸國共內亂,不得已的一家七口匆匆收拾行囊,趕緊逃難到台灣,離鄉時培傑年僅九歲,在依舊懵懂的年紀就這麼離開了家鄉,沿路緊隨著父親、母親舉家遷徙,一路由東北南下。培傑回憶其當時,可說是無時無刻都在躲逃閃避內戰所帶來的災難,對於當時仍年幼的她,這一場人間變化,是她始料未及也尚未能「懂」的,而沿途所看到怵目驚心的景象,這一生恐怕也難以忘懷。

   培傑說:「當時每個兄弟姐妹們身上都綁著金子,沒有一家不帶金子出來的,而一路身上帶的任何東西,一進入戰場前線都會被搶,因為大家都餓得不得了,而當時逃離東北時,正值冬天,她們身上穿著棉襖,背著黃豆,每天晚上就吃著幾顆黃豆,餓得不得了。」

  路上一家七口曾經一度變成六口,培傑表示要從長春到瀋陽穿省越縣的時候,行經交界,當時地方有令需要家中一口男丁徵留為兵,才可繼續往前行,父母於是不得已只好先留下了讀初中的二哥,好顧全其他兄妹之平安,打算日後再想法子將哥哥接回。所幸的是,其兄天性聰穎又敏捷,雖因戰亂到處烽火連天,又人海茫茫,所幸老天庇祐,後來一家七口終又能再度團聚!

  培傑之父母領著他們五個兄弟姊妹,最後坐船離開大陸來到了台灣,當時先暫居於台南,培傑回憶當時初來乍到,生活相當艱難困苦,而自己與其他兄弟姊妹,正逢青春學齡,父母為求五個孩子的三餐溫飽,且能夠安然的上學,進學校受應有的教育,習得應懂的事理,只好先以養雞業維生。但是養雞根本不夠一家大小的支付,此時逃難時所帶出來的金子、盤纏等值錢物品,就成為應急之用。於是一家來到台灣的初幾年,其實是靠帶出來的金子才能夠存活下來的,養雞根本無法支撐一家的開銷,還好所帶的金子可以變賣,每個月用金子吃飯,才能讓孩子們的生活漸入常軌,也因如此培傑才能順利畢業於南師附小,進而考上省立台南女中,培傑感嘆其先父先母當時實在辛苦極矣!

  因感念父母親的劬勞,培傑更爭氣的考入台南女中,當時台南女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學校,並不好考。後來由台南女中升至初二時,因颱風來襲,狂風驟雨吹垮了孫家雞圈,而當時所帶出來的金子物品,經過四年也終於變賣精光,其先父才又帶領一家大小遷往台北,所幸得友人介紹,培傑父親再度回到銀行界工作,生活較前安定之下,培傑也轉入市立女中就讀,後高中畢業於省立北商。選擇就讀北商,除了北商是很好的學校之外,也因當時家中五個小孩都正在讀書,而北商畢業就能立刻進入職場工作,可以早一步減少父母肩頭的負擔。

衣食台糖

  北商畢業之後,為減輕家中開銷,培傑沒有繼續升學之路,暫時打消讀大學的念頭,去參加考試院公務人員特考,及格通過後,有好幾個機關部門可以選擇,像是國稅局、合作金庫等,培傑選擇了當時賺取很多外匯的一流機關─台灣糖業公司,後分發至台糖公司資訊部門,擔任電腦資訊的職務,當時還是處於IBM大電腦時代,退休時已是PC時代了。

  這四十二年的公職生涯,培傑提起在台糖的職旅中,曾有幾度升遷的好機會,像是升任營業所主任、福利社經理…等職位,但是她卻放棄了,我問她為何放棄?這機會是如此的好呢!培傑說要把機會讓給別人,她認為當時有其他同事比自己更需要這職位,於是她情願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,也不喜歡彼此爭個頭破血流,因為必須要打倒別人,甚至踩著他人往上爬,你才會有這個位置!因此,比起名利、職位,她更珍惜同儕間的感情,重視朋友之間的友誼。此時,我想起培傑跟我提起她的座右銘「有容乃大」,而她就是如此一個感性、知足、謙讓又胸襟豁達大度的人。

◆圖:孫培傑女士結婚照。

 

  在台糖任職期間,培傑遇見了她生命的伴侶趙君,趙君是她不同部門的同事,兩人相差十二歲。培傑說與先生相識源於她去領薪水,趙君看到她,一看這女孩腿很修長之後(先看腿才看臉的),就開始追求。趙君喜愛攝影,兩人一同參加台糖的攝影社,為了追求培傑,就常幫培傑照相,還有獻上鮮花,後兩人經過進一步了解相知,終於締結連理。培傑回憶,因為自己喜歡唱歌,可趙君說他不會唱歌,培傑回趙君說:「既然你不會唱歌那就拜拜吧!」於是第二次約會,趙君趕緊唱了首「天上為什麼有月亮」給她。她回憶說與先生結褵四十幾載,最浪漫甜蜜的時光即是當初趙君追求她時。

辛勤持家

  「家庭甜蜜你才過得快樂的人生,我家,每個人來都說很溫馨,到現在還是如此」。

  培傑與趙先生婚後育有二子,一家四口原先居住在今日華視大樓後方的八德路地帶,後遷至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附近,培傑說因為原先居住的地方沒有停車位,新居前方院子有車位,這就是他們遷居的目的─為了方便兒子成家立業!

  與培傑的談話之中,可想見培傑是個非常重視家庭之人,家庭在她的生命中,份量極重!她明確的表白:「家庭第一,工作第二」。而自己身為人母,最要緊的信念即是:「言教不如身教」。她說:「自己作為一個母親,一定要當孩子們的榜樣才行!」

  培傑說:「家庭就像房子的地基,地基要穩!房子才建築得起來,基礎不好,房子就會倒,家庭一定要第一位,每個家庭好社會就會好,社會好整個地球就會好,從一個個家庭組成一個國家,一個個國家變成世界。家庭好大家都會好。」因此培傑認為家庭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,而自己做為一個人母,「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教育孩子,讓子女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,對社會有貢獻,這樣生命才有意義!」

     為了孩子們的教育,為了照顧孩子,培傑也進而放棄在工作上的升遷機會,除了自己不好競爭這一點之外,另一因素是她認為身為一個部門的主管,勢必會犧牲掉許多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和家庭時間。於是孩子、家庭與升遷之間,她為了兩個兒子的教育,以求能多跟他們相處,陪伴他們成長,做出了「好母親」的明智抉擇。

     對家庭的觀念來源,其實深受母親的影響,進而對於孩子們教育的方式,也是從孫媽媽身上所學到的,培傑說:「我從小到大,母親沒有罵過我」,培傑明指母親是用「愛的教育」來教導她們的。於是培傑身為一個母親的時候,也把從母親身上所接收到的母愛,轉移灌注到這兩個兒子的身上。培傑說了自己當了母親之後,是以自己的母親做為榜樣的!兒時母親對她們的關愛與呵護,讓她得以在溫暖充滿慈愛的環境裡快樂長大,有鑒於此,孫媽媽是她學習當母親的典範,她學習母親如何持家,更傳承了母親對她所用的「愛的教育」方式,應用來教導自己的下一代。

     現在兩個兒子都長大成家立業許久,孫子輩最大的已經二十五歲,有的還在念高中,培傑提到兒孫時,都極其欣慰又開心的說:「他們都非常孝順!」。

     談到教育的方式,培傑很有自己的一套辦法,她說每當孫子小時候不聽奶奶的話時,兒子們下班回家就會主動去面壁罰站,如果孫子要是再不聽話,棍子就拿出來了,用來「假裝」處罰兒媳,這時孫子就聽話了。我問她為何罰的不是小孫子呢?她說:「管教小孩要用『心理戰術』,一味的處罰是沒有用的,要處罰他們的爸媽,孫子們看到才會害怕,因為他們會捨不得自己的爸媽被處罰,所以就會聽話」。培傑用的這招即是父子連心的心理戰術。

     培傑對於家庭來說,也是一個開心果,一位開心媽媽、奶奶,因為年輕時喜愛歌唱,她表示有時會感覺到家庭氣氛不愉快;或吃飯時,餐桌上的家人臉色有點不對勁,那麼她就會想辦法緩和氣氛,比如說:唱首〈小毛驢〉,表演小毛驢給他們看,無論是滾在地上、躺在椅子上的動作都來了,逗逗大家開心,那麼媳婦、孫子就會哈哈大笑,這樣氣氛就活絡起來了。

     每逢培傑出國,兒子們去送機,當培傑入關後,母子倆就會被眼前一大片落地玻璃給隔開,這時培傑就把手掌攤開手心貼在玻璃上,孩子即在玻璃的另一邊,把自己的手掌與媽媽的手掌一起相合上。這不是故事,也非刻意安排的橋段,而是這對母子之間忍不住分離的真情流露,任誰聽了都不由自主地動容。玻璃似乎在他們母子之間融化了一樣。

     那雙緊貼著在玻璃上的手,對孩子們來說是慈祥溫柔的母親的手,培傑用這雙手與趙先生一起扶持,共同牽著兩個兒子長大。目前培傑與小兒子同住,大兒子因工作需要目前暫居大陸,但是每逢年過節,一定回家與培傑團聚共享天倫,尤其是培傑生日,家族大大小小必定到齊為培傑祝壽。培傑是凝聚這個家庭的力量,這股力量即是─母愛的力量。

◆圖:民國101年元月二十四日(農曆1月2日)生日,孫培傑女士與兒孫慶生的照片。

 

感念母親

     「我最感恩的人就是母親,母親能夠包容、忍耐,她沒有日落,她照顧我們這些兒女,供養我們吃飯、讀書。」培傑更堅定的說:「這輩子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母親!」

     母親走時,培傑形容當時:「我難過得不得了!」培傑一生最敬重其母親,她說了母親是影響自己最大的人。對母愛最深的印象,培傑說:「我記得逃難時,我媽媽先把我安頓在家鄉附近,後來蘇聯人進了東北,媽媽猜想共產黨要來了,趕快回家把我帶到長春,結果媽媽回到家時,所有人都逃掉了,家裡的人都逃到城裡去了,只剩我和我年紀很老的祖母。那時我才八歲,祖母躺在床上,當時家中已經沒有米,但是因為東北有狼,而狼會吃人,我就穿著紅色的衣服,這樣狼就會怕而不敢靠近,然後我去挖土裡的地瓜、花生放在簍子裡,接著再去撿樹葉,回家煮給奶奶吃,媽媽回家鄉見到我,就抱著我哭:『我的孩子!可憐的孩子!怎麼還在溝裡撿樹葉,還在這裡挖地瓜(當時父親已在銀行當經理)』這個印象我永遠不會忘」。

     培傑提到母親大父親四歲,母親與父親兩人一生廝守,父親學歷讀得較高,母親雖書讀得比父親少些,但父親卻從來沒有嫌棄過母親,而是兩人相互扶持走了一輩子,這是她敬佩的地方。父親上班時,母親用心持家,母親每天都很用心的照顧她們五個小孩子,每天等待他們放學回家,做飯給他們這些孩子吃,極盡一個母親身分所應有的責任,把五個孩子呵護得無微不至!好讓這些孩子能專注於學業之上,心無旁騖的用功讀書。也因為有了母親這一大支柱,讓培傑求學過程中,一直保持成績優異。「母親」是培傑背後的那一雙推手。

     又回憶讀高中時,培傑說:「母親每天都將家門口大大開著!等待孩子們放學回家,因為下課放學後,所有的同學們都會跟著自己回家,然後到家中吃母親做的飯,那時母親會將肉、大酸菜等想得到的材料,調味烹煮成一鍋東北味的大鍋菜,熱呼呼的,大夥兒都一碗接一碗吃得不亦樂乎!」培傑說她從小到大都很快樂,但這又是一段她非常非常快樂又難忘的美好時光。

     培傑說母親也是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,因此自己的信仰也是受到母親的影響。

     在培傑四十多歲時,母親生病了,在病榻上纏鬥了半年,當時培傑每天的行程就是,上午去瑞安街(父母的住所),幫母親洗澡、按摩,然後下午再到台糖去上夜班,下班之後趕回家煮飯、照顧孩子,一時之間,在女兒、公務員、母親的身分中不停轉換角色,而那時有一段時間又因工作上需要,應要求報名了美爾敦美語補習班,學習英文,更增加了一個學生的身分,一時身兼多職,十分忙碌。

     母親走後,過了四、五年,父親也跟著去世了。

     曾經有一年,培傑因為跟著祖母生活,而培傑的先祖母,也對培傑灌輸了重要的觀念,培傑說:「祖母對我說女孩子要努力,不要靠男人,要自己賺錢,不要依賴,女孩子也要讀書,將來才不會受氣。」所以除了母親這雙推手之外,也因祖母的話,培傑年輕的時候一直努力讀書,當夜深時,就算家裡燈關了,她仍跑去路燈下讀書。因為如此的用功,故培傑的書一直讀得很好!省立台南女中都是讀第一名,拿獎學金的。

相伴趙君

     培傑回憶,先生生平為他唱過兩次歌,一次就是當初追求她時,獻唱了「天上為什麼有月亮」,另一次是先生七十九歲時,在培傑壽宴上,為她唱了首「昨夜星辰」給她。後來先生八十歲生日在醫院度過的,因為先生罹患了惡性腦瘤,培傑說就是所有病症中最壞的那一種!

     七年前趙先生走時八十二歲,培傑說先生臥病兩年在醫院,有一年半是植物人,她除睡覺時間,這兩年,每天都會到醫院去照顧他。培傑信基督,她說先生臥病那段時間,她覺得自己天天像生活在地獄裡,於是痛苦時她就禱告,也幫先生禱告,而後來甚至請牧師到醫院為臥榻的趙君受洗。

     最終趙君還是走了,培傑說主幫助她,讓她在這一刻不要那麼難過,反而是相信先生去到了天堂,在天堂那裡是沒有痛苦與煩惱的,她想到先生不用再跟病魔纏鬥得如此痛苦,終於得到解脫去了天堂,在天堂快樂且什麼憂愁都沒有,她的心情就不會那麼樣的悲慟了。培傑回憶先生最後的要求,就是臨走前,向她訴說來世還要與她再當夫妻!但是她一開始還沒有答應,因為要她答應也可以,不過身分要對調,換成她要做男的,而先生做女的。培傑說:「但是他不幹」。然後先生就每天求培傑,最後在護理長的幫忙說服下,培傑仍然答應了趙君來世再做夫妻!後來,趙君在第二次開刀的一個月後過世了。

     婚姻生活當中,培傑表示她並不依賴先生而生活。與趙先生結髮一輩子,培傑說:「我跟我先生相處一輩子都是相敬如賓,我們從來很少有口角」。夫妻二人很少發生爭執,加上自己也不喜歡吵架,如果真的有小口角,年輕時通常是先生先向她認錯,但是後來老了、年紀大了,通常是自己先向先生道歉。問她為什麼?她說:「因為我想說他年紀大了」。原來是因為趙先生大她十二歲,於是培傑想說自己要讓先生,不過培傑形容趙先生外表很年輕,完全看不出來與自己相差十二歲。

     婚後培傑每天煮飯,趙先生不打牌不抽菸也不喝酒,就於一旁看看電視,或與朋友聊聊天。看培傑在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(母親、妻子)的角色之間轉換,於工作之餘,仍舊將先生與家庭照顧得無微不至,非常稱職的扮好了妻子與母親的角色,而在家庭之外,她又是一個安分守己又認真負責任的公務員。

珍重友誼

   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如果得到培傑這樣的對待,那麼做她的朋友也算是有幸了。

     培傑很喜歡與人交往,她說當年台糖同事八十人,退休離開台糖之後,沒有一個人不來往的,仍然保持聯絡!就算台糖公司遷至台南,老同事仍然北上與她相聚敘舊。培傑人緣佳,她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,但也不是「刻意」的處理,因為朋友的交相往來,培傑處之的都是源自她待人的真心。你、我、她之間的相遇,即是一種緣分,她跟我說:「一切的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,那我們要給『愛』,要把愛給別人」、「用真心、愛心去愛人家」。

     朋友邀培傑出門一同玩耍,培傑自己會先行場勘,所謂的「先行場勘」,即是假如今天朋友相約培傑一同要去九份遊玩,培傑就會自己一個人,趕在相約的日子之前先搭車到九份,然後在九份那自己先去實戰,熟悉「地理位置」,看看哪裡有什麼有趣的、好吃的,然後在哪裡搭乘交通工具、什麼時段有車可坐啊等等之類的。等到自己實戰經驗有了之後,到了相約的那一天,培傑就可以安心的帶著朋友這邊走走,那邊吃吃(培傑還喜歡請客),有趣好玩的景點她都知道如何抵達,決不會走錯地方,或誤逛無趣的景點、吃到難吃的「景點美食」掃了興,旅遊結束更不用擔心會搭不到車,延誤大夥兒回家時間,因她已經先行一步了解當地,哪兒有車、又怎麼搭車呢!如此溫暖貼心又周到的做法,即是為了要帶朋友出遊,為了照顧同行的友人玩得有趣,讓她們開心自在又舒服。培傑如此對待朋友,如此義氣相挺,真可稱得上是一位既專業、又負責、又慷慨、又風趣的好領隊與好導遊啊!

     除了同事、舞伴之外,培傑還有一票台南幫,這是培傑在台南女中的死黨同學們,當時她們這一群人,一同轉學到台北來,在求學階段,大家互相鼓勵成長,共同牽手走過青春的歲月,現在台南幫的老友們,散居在美國、加拿大溫哥華等地,每到暑假,培傑就會飛到美國與老朋友們碰面相聚,直到冬天再飛回台灣。

願為小兵

     培傑描述自己:「其實我的人生觀是『知足常樂』的樂觀型,大人小孩皆能相處融洽,故擁有一個大家庭」。

     關於「座右銘」這回事,從培傑的身上,我們可以真切的感覺到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」這句話的真義,當然,培傑的座右銘不是這句話,而是她將座右銘實行在自身待人接物之上。

     「有容乃大」、「知足乃為真富貴」是培傑非常喜歡的金玉良銘,這兩句話陪伴她一輩子,也因此培傑把自己的筆名取為「小兵」,我問培傑為何要叫作小兵?她說她不喜歡高高在上,爭第一,她想要做一個平凡樸實的人,她不要做大帥。從培傑的做人處事,即可清楚明白培傑不好爭權奪利的性格。

     培傑說她還喜歡唐代文豪劉禹錫的〈陋室銘〉,銘文中有:「談笑有鴻儒,往來無白丁」、「斯是陋室,唯吾得馨」等句,因為她的家雖非極大極豪華,但是大家都很喜歡去她的家裡聊天聚會,因為那兒既溫馨甜蜜,又充滿著人情,家中的門永遠為親朋好友大開。

     「是非不必分人我,彼此何需論短長,春日才看楊柳綠,秋風又見菊花黃」。她說這首詩是她在佛光山看到的,她非常喜歡此詩,之後她常常用來提醒自己,因為人生的起落,沒有什麼好計較,不要和他人爭論是非短長,事物中自有其真是真非,我們有度量能接納別人、寬容別人,要給別人快樂,用愛去關懷她們,施比受更有福,知足即是富貴。她言:「如果不知足,永遠不會快樂。」而在培傑自己的文章裡頭,也充滿她知足、喜樂的性格,她寫過〈小丑與彌勒佛〉、〈對比〉、〈分一點快樂給別人〉…等許多文章,皆刊載於經濟部或是台糖的刊物上。

 

     培傑最在意的不是榮華富貴,而是快樂與健康,培傑在自己文章裡提到:「健康與快樂是相輔相成,沒有健康就會失去快樂;天天憂鬱寡歡,健康即會遠離」。她認為快樂與健康是離不開的,兩者的關係就像是嘴唇與舌頭,我們要有健康才會快樂,但是她又表示:「快樂是健康的根源,人生短暫,來時空空,去時亦空空,何不快快樂樂走一趟呢?」也因如此,培傑她樂觀、惜福、感恩又快樂。

     但是,又要如何快樂呢?培傑說:「我們要包容別人,如果人有十件事,但是有五件好事和五件壞事,那麼你就想他的好不要想他的壞;就算他有九件壞只有一件好,那麼就想他好的那一面,這樣我們就會快樂。因為這時在自己眼中就沒有壞人只有好人,壞人也有他好的一面,我們就取他的優點好處」。

     另外,培傑談到說:「我從不妒忌別人,這個人比我漂亮我很開心,因為她是我朋友,又假如某某人很有錢,那她是我親戚、朋友,我也替她很高興,因為『有容乃大』,有容所以就很快樂,這是我的做人原則,於是我與任何大小朋友都可以相處得很快樂,不會起衝突。」

     於此回想在培傑短擬的自傳稿中,其謙稱自己「長得還算清秀文雅,充滿正義感,自認不醜」,從這裡的自我描述當中,我們即可了解到培傑的幽默風趣。從言談中時時可感受到培傑的親切可愛,更不難了解她受到大家喜愛,與大小朋友都能當朋友的原因。

     從培傑身上,看到她如此的樂天、知足,她的做人原則,幫助她的生命完滿沒有缺憾,培傑說:「這一生沒有後悔的事」。

     她的做人原則,也幫助我們了解人生,她於自己的文章中:「人的心中總是缺少那麼一點點,所以不斷的努力爭取,從好的地方講乃進步之動力,從壞的地方說就是不知足。」她表達得是凡事都有兩面,生死、黑白、正負,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想通,那麼就沒有任何事可以讓自己懊惱了。

落葉歸鄉

     目前的退休生活,她認為第一重要是「快樂」,第二是「健康」,因此平常喜歡跳跳國標舞、練練香功,有空的話即和老朋友聚聚,打打小牌敘敘舊,做一些讓自己快樂又健康的事情。培傑說:「國標喜歡跳吉魯巴,因為練香功讓自己身體健康,打打麻將可以練練腦力,且邊與老朋友話家常」。又與兄弟姐妹之間,雖然沒有住在一起,但大家都定期聚首往來,每個月幾個兄弟姐妹一定要見上好幾面,相聚在一起吃吃飯,互相關心對方的生活、健康,便是他們最歡欣的時光。

     說到退休時光,已經有十三年餘,當時六十三歲從台糖退下,更因此寫了一篇小品文─「最後的一瞥」─記台糖四十二年優退心情(刊載於台糖通訊上),來紀念當時優退的心情。文中她寫到了:「不要感慨,不用懊悔,人生最終的歸宿都是一樣的,匆匆的來,轉瞬間即將匆匆的去,佛家有云:來時歡喜,去時悲,閤眼朦朧又是誰?」雖然她在訴說著她離開台糖的心情,但這又如同她對人生旅途的體會。

     培傑談到當初離開東北後,直到長大識事之時,曾經回去過兩次。目前東北的親戚還有一個嬸嬸在那,其他親人就沒有了。她描述現在那兒很進步繁榮啊!繁華熱鬧的程度不亞於台灣。

    我問她,回鄉時的感觸是如何?

    培傑說:「現在我覺得台灣就是我的故鄉!」

     從九歲自東北逃難一路到台灣後,培傑隨著家人定居,直到自己懂事出社會,認識了趙先生,便在這塊土地播下種子,落地生根,開枝散葉。從兒子們還小,到如今都已長大成人,成家立業後,培傑又有了孫子,之後孫子們將又再有兒女,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下去。這塊土地伴著培傑,已經一起生活了如此長的歲月,現今已有六十二年,逾一甲子之久了,她人生的精彩都在這發生開展。培傑言:「孩子們不認識東北,認為台灣就是故鄉,自己的根就在台灣!」

永懷淡江

    從畢業到今時,掐指一數,已有四十二年之遙。

     培傑從小到大成績都非常優異,自小學開始,成績都保持在前幾名,她開心地說後來就讀省立台南女中時,她可是拿獎學金的呢!也是因為這一份愛讀書的執著!民國五十三年,淡江大學夜間部正式對外招生,培傑進而報考中文系,培傑表示中文系是她的興趣,應試順利通過後,培傑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,白天上班,下班趕到金華街的淡大城區部(即今之臺北校園)上課,當時已有小孩,忙碌之下,孩子就託保姆代管。

     五年之後,民國五十八年,培傑自淡江大學中文系夜間部第三屆畢業,時當三十二歲,她完成了對自己階段性的期待,以高分畢業,於此培傑幽默的表示:「證明沒報錯系!」參加畢業典禮時,培傑坦言當時真是內心欣喜萬分,並且真的深深以淡江大學為榮!

     在大學的求學過程中,培傑提起了幾位她非常敬仰喜愛的師長,包含了李鴻基、李穆白、許世瑛、廉永英等諸位教授,培傑憶說李鴻基教授教導的「古文選讀」課程,幫助其小品寫作技巧更加的精進,當時更在台糖刊物上發表了近數十篇文章。而課堂中講授的〈歸去來辭〉、〈琵琶行〉諸篇,至今仍打動她的心,以致她隨時敞開心胸,更體會出人生旅途的世態萬變,如蒼狗浮雲。 

     李穆白教授所教導的英文課,讓培傑有段課堂往事至今難忘,此事源自於培傑她天生好打抱不平的正義感。培傑表示當時李教授碰到學生遲到就謂:「你這學期不及格,下堂別來了」,因此大家都非常緊張害怕。但培傑卻挺身而出為同學說話:「我們都是窮學生,白天賺錢,晚上就讀,孟子曰: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。請放一馬吧」,後來李教授進而手下留情,但是培傑被處罰!她因此被罰上台朗誦英文課文一段。

     關於許世瑛教授,培傑形容老師近視一千多度,每次上聲韻學課都須要有人攙扶,這門專業課程非老師莫屬!老師的教學精神實在令人敬佩。

     中文系的必修課程─「中國文學史」,當初由廉永英教授指導,提及廉教授,培傑回憶老師儒雅慈祥,他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,永遠親切無比。時至今日,仍在申時芳、楊家寧學長熱心召集下,會定期與廉老師聚會,幫老師慶生。培傑說她只要接到學長通知的電話,每次一定放下當前所有事務,前往為老師慶賀祝壽,並藉此享受大伙兒相聚相伴的溫馨時光。

     無論是淡江母校還是老師,培傑說這些點滴都讓她永誌難忘又懷念,回憶更是無盡啊!培傑於此言:「懷念學校,思念老師,祝福─年年歲歲、歲歲年年,如月之恒、日之升,永遠蓬勃康強,長順健安」。

         黃盈潔撰稿、陳冠甫(慶煌)審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