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 | 會員專區 | 加入最愛

專訪-台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資深校友口述人生傳記-周新民 學長


淡 江 常 青 樹 ―― 專訪董事會主任秘書周新民學長

寫在採訪前:未見其人 ‧ 先聞其聲

  未見周學長,早風聞其年邁,事務繁忙,可能很難抽空受訪;心裡多少有點忐忑,怕是採訪過程要多舛了。不過,採訪過程意外地愉快、順利。

  電話當中,先聞其聲,聲若洪鐘,一字一句,清楚簡單有條理,心想不過是壯年吧。期約之時,早一些時刻到台北校園,先跟警衛報備,然後就在空教室外的椅上閒坐,看著學生三三兩兩。恰巧,跟某姐四眼相對,我就跟她點點頭,她瞅著我,語出驚人地說:「你是來採訪主秘的吧?呵呵,他還說妳不是來了嗎?怎麼還沒上來?」於是就被親切地領去董事會,還受另位姐兒熱情招待飲料。

  正主角終於上場了。可這面相圓滿紅潤,步伐穩重,是年邁的主秘嗎?未免太年輕了……

內憂外患 ‧ 九歲見父

  民國二十九年,周學長誕生四川成都。那個時候,時局紛亂,日寇入侵,赤禍蔓延,老父是空軍軍人,天天都在打仗。

幼年從未見父親身影,直至三十八年,空軍將軍徐煥昇奉令帶領空軍眷屬遷台,周學長與母、弟跋山涉水而來;他還記得,那時乘坐的是空軍老母機,只飛到新竹,他們母子三人再乘坐火車輾轉來到台北。

  「我是九歲才見到父親呀!」

  過來那年,剛好銜接小學課程,那時候政府有為這批空軍幹部的子弟設置「空軍子弟小學」,有免費交通車、讀書也不用錢。過了幾年,學長轉到基隆暖暖國小,升基隆市立中學。

◆圖:民國76年7月26日隨張董事長建邦訪問義大利威尼斯大學。

 

心在文學 ‧ 雙上淡江

  五十年代,台灣的大學院校僅三十多所學校,升學大不易,周學長仍擠身入榜,考上大學,大抵商科出路好吧,他先是進入逢甲大學會計系就讀。現今逢甲夜市也算有名商圈了,飲食、娛樂文化豐足,可當時一片荒野,連校區規劃都還沒完成,「我們都在民房上課。」

  唸了兩年,只覺鬱悶,因為志向在文不在商,且校區貧瘠,所以無論如何也想重考。

  「淡江實在太漂亮了,那時候五虎崗下沒有現在這些建築物,就是大屯山、觀音山和淡水河,還有綠油油的稻田圍繞著校園,一片生機活氣、夕陽晚霞又是一番景象,充滿了詩情畫意。」所以無論如何也想來唸淡江。他笑著說:「為了可以考進淡江,我同時連報轉學考試和大學聯考,哈哈,反正考試時間不同,我就都試試。」有才也有運,兩個考試都上了榜,他琢磨聯考要從一年級開始唸,而轉學考可以從二年級開始唸,因此就註冊二年級的轉學,少犧牲一年。

  回想起來,甚懷念在淡江的求學時期,也未曾或忘教過自己的老師。

  「李本題老師,是教莎士比亞,周敏謙老師教授西洋神話文學概論;教西洋通史的潘家麟老師,他常寫英文十四行詩,然後會頌讀給我們聽;還有蔣夫人同學,紐李琳老師,她是教小說的,她的課業最重最嚴厲,但收穫也最多,我們一週要唸一本小說,還要寫心得……」,一一唸來,如數家珍。

  學長神神氣氣地說:「當時淡江英文系很強,師資跟台大不相上下,很多在台大外文系的專任老師都在淡江兼任,我們受教的程度與機會與台大人沒有甚麼兩樣。」

◆圖:民國85年4月30日視察宜蘭礁溪林美山蘭陽校園校地(左1)李添水教授(左2)曾振遠教授(左3)為筆者(左4)台北市宜蘭同鄉會簡文雄總幹事(右3)會計室王美蘭主任(右2)教務處李琳秘書(右1)總務處丘瑞玲秘書。

 

歡喜教書‧再入淡江

  民國五十五年畢業,服兵役一年,五十六年回校擔任助教。彼時,朱立民是系主任,張建邦為院長(就是創辦人)。

系主任很嚴格,其選聘助教制度除了繳交四年總成績單以外,還需先經筆試,再到視聽教育館口試;依英文文法、英語發音專才,分類教授文法課或語練課。接著進行暑期職前訓練!「朱老師把我們暑假聚集起來上課,讓我們事先預習教材。」職前訓練非常嚴格,不過私下他卻和藹可親,經常在課後請大伙喝啤酒。

周學長還記得朱老師和大伙拚啤酒常說的一句話:「我們比賽喝啤酒,看看誰最先上廁所!」

  就這樣,學長擔任助教又兼視聽中心股長一職;管理學校錄音、錄影相關事宜,舉辦助教在職訓練,學習如何操作放影機、幻燈機、實物投影機,如何沖洗照片及使用視聽教具,

因任此職,便常思考如何擴充英文錄音教材。於是,多方與北市美國學校、美國新聞處接觸,然後再跟他們商借「每日英文」、「英文九百句」、「密集英語」,以及電影片(如莎士比亞、海倫凱勒),和各種古典、現代音樂等原裝錄音帶、唱片,製成多套複本。「現在是不可以這樣啦,不過那個時候沒有智慧財產權的觀念,我都是趁假日去轉錄,一式三份;因為淡水校本部有三間視聽教室,我希望每個教室都有完整的一套,這樣老師要用的時候就很方便,不會缺這個、缺那個。當時淡江的設備很現代化,我不用一捲一捲拷貝,帶子放下去,一次就可以轉錄三捲。」

美國學校有錢,外語學習影音的唱片及錄音帶都是正版,他們很大方,非常歡迎淡江借來使用,而周學長又一心擴充錄音資料庫,只要有機會就拷貝。如此,淡江文理學院的錄音設備不僅器材設施走在時代尖端,英文錄音帶資料也非常豐足;這是連當時台大英文系也難以比擬。

  學長難掩驕色地說:「每次張院長帶外賓參觀校園,都會帶到視聽中心來!」

     當然,擴充錄音資料是為了教學。

     周學長不吝分享自己的教學模式。他說:「我先讓同學看一部沒字幕的電影,然後再讓他們寫摘要。寫完摘要,再讓同學聽一遍電影對白,修正後同學們互相批改,批改的時候,我再讓他們聽一次電影的錄音對白,讓他們判斷摘要寫得對不對。最後將摘要收過來,由我來做最後的批改。」挺有意思的教學,不是嗎?看電影是為了勾起學英文的興趣,而聽錄音帶則是可以心無旁鶩地聆聽英文用詞、用字。至於互相批閱,更妙了,一方面是透過同儕間的互相激勵,以增進學習成效,二方面也透過批閱思索反省自己與同學摘要差異之處。

     雖然年逾古稀,但敘說起故事,那般氣定神閒、聲音彷若可以響遏行雲,便不禁遐思其年輕時的任教,應是如何地昂揚風發。

「晚上呢,我跟一位蕭同事就負責開放視聽教室,有三個頻道,一個放古典音樂,兩個放英文練習聽講。我們也沒有想過是不是要加班?有沒有加班費?我們很單純,就是熱忱地希望同學晚上都來學英文。課業有問題,可以問我們;如果沒有問題,想聽英文,就聽英文。英文有三個program,聽累了這個頻道,可以換頻道來聽,也可以聽聽古典音樂;一整晚都聽古典音樂也可以,修身養性很重要。」他希望學生晚上多多待在學校,不僅僅是希望他們可以上進,也可以藉此看顧學生,不用擔心他們會變壞。

  有幾次,張院長經過,覺得奇怪,怎麼這麼晚了,視聽教室燈火通明。一探究竟,赫然發現這裡成立了英文學習大本營。張院長沒去思索要多花電費什麼的,就是高興,覺得周學長做得好。

  幾次下來,張院長對周學長看上了眼,致使之後幾番力招他來身邊做事。

◆圖:民國89年3月5日慶祝淡江創校50週年舉辦之薪火相傳活動:第一排(左1)為筆者(中)張創辦人建邦(右1)及當時張副校長家宜。

 

邁向資訊 ‧ 參與革新

     民國五十七年,周學長仍舊只是間接跟隨張院長――隸屬英文系,任助教兼視聽中心股長職位,只不過私下受命於院長,幫忙訂正文稿,編輯出版刊物。

  這一年,淡江創設電子計算館,開始將電腦科技應用於行政、教學與研究上,以便全面推動「資訊化」。

  周學長以為,這是淡江的電腦革命時期,「那時候,電腦不像現在這樣輕巧,它非常笨重,佔空間,又特別昂貴,加上,會使用電腦的人稀少。所以,當張院長說要引進電腦的時候,引起了很大的反彈。」

  就校方的立場來說,行政、教學電腦化,需要多大的手筆?!先不說要讓全校學生都可以上資訊概論實習課,需要購買多少台電腦,光是讓教職員人手一台電腦,就已經非常可觀。而且在此之前,也必須選一批教職員,以留職留薪的方式,派遣出去美國伊利諾大學進行在職訓練。

  再就教職員來說,行政、教學電腦化,這會增加多少麻煩?!本來,計算成績只要在紙上作業就好,當一切教學行政流程都要放進電腦的時候,便雞飛狗跳,鬼哭神號――成績單錯誤百出。另外,彼時尚無一所學校進入電腦化階段,所以教職員工便認為,實在沒有必要「花大錢,活受罪」。

  「張院長在這方面,非常有魄力,也非常堅持,他說,未來是電腦的時代,所以我們一定要做。事實證明,他是對的。」周學長仍記得,負責資訊中心的是工學院院長,沈一鳴博士。當民國五十八年,淡江大學於全國大專院校中率先採用電腦,逐步將教務、設備、財務、人事等行政業務納入電腦作業時,本校受教育部青睞,被委以全國大學聯考統一電腦閱卷的大責。

  有一後話是,淡江大學電腦化成功,他校群起效尤。某年,逢甲大學曾私下提議要幫教育部電腦閱卷,所以透過管道希望先由淡江大學主動辭退,他們才好接手。

  周學長面容肅穆地說:「當時我們沒答應,這種事情怎麼能私相授受呢?全國聯考統一電腦閱卷是很重大的工作,教育部放心交給我們來辦,看中的也就是我們的小心謹慎、認真負責。他們想接手,相對的,也必須要有接手的能力。至於有沒有這種能力,還要經過教育部的考核才行。」

  一向精神抖擻,為了創校理念走在路頭的創辦人,每年都要「向西方取經」。

  周學長說,有一年暑假,張院長跟沈一鳴博士由我陪伴去紐約參觀美國的IBM town,「IBM大規模發展,已經形成一個城市。我們到紐約之後,張院長就和沈一鳴博士去IBM機構聽電腦產品簡報,而我呢?哈哈,IBM派車接我去參觀IBM大本營。事後,張院長取笑我,他說他辛苦地去瞭解新電腦,而我卻悠哉去觀光。」

  張院長作為領導者,知道經師人師、言教身教,非常重要,因此他以身作則,先去美國學習,並且親自選購電腦,希望全校師生都能理解資訊電腦化的時代意義。

放棄華航 ‧ 輔選議員

     張院長身為學人,本不欲從政,但民國五十八年受蔣經國先生徵召,便在營建理想校區的大前提下,投身政治,「這對學校發展有好處,(政府單位)會對我們客氣點。」

  在成立議員競選籌備處時,張院長邀請周學長擔任後勤主任一職。當時,學長屢臨轉業大機,幾度獲得華航、益壽航運、美國銀行等機構工作機會,但以為人當「吃果子,拜樹頭」,便放棄「好工作」,繼續協助競選事宜。

  學長老父是空軍,而彼時空軍推舉候選人范伯超出來――就憑他是空軍子弟出身,是無論如何也該支持范氏。不過,學長有點反叛性,「原本張院長請我擔任後勤主任的職位,不過我的身分敏感,不能露面,也不敢管錢,所以就負責幕後工作,如院長競選錄音、錄影,以及籌辦政見發表會等工作。」

  若說張創辦人有著濃厚的學人氣魄,那麼周學長也深具了一個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優良氣質。

  周學長對「選舉的責任和權利」這件事,有著自己的價值標準,他面容嚴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:「父親對於這件事情,一直不能諒解,他要我協助范伯超,支持他,我沒有聽話,也沒有分什麼大陸人、台灣人的觀念,張院長是博士學人歸國,學人從政,可以一清政壇歪風。(張院長進入議會那年是改制後的首屆,有別於以往軍人草莽氣息,新議會新氣象就是這些新議員帶領出來的),而且張院長是我母校的院長,我不幫他幫誰?

  說著說著,他突然想起一件趣事,眼神都沾染了笑紋。

  「選舉的時候,要講閩南語,我們原本以為張院長是宜蘭人,他的閩南語應該很溜,要做政見錄音的時候才發現他的閩南話不怎麼道地,還需要蘭陽鄉親校正。哈哈,原來他在家都講上海話。」大眼珠神釆奕奕的一轉,不忘誇讚自己的老闆:「不過,他的閩南話在議會的那二十幾年裡,被磨得很不錯。」

  幾次相幫競選事宜,加深了周學長與張院長間刻骨銘心的袍澤感情,因此在淡江大學留了下來;從此對他而言,張院長不僅是上司,更如師亦友,汲汲追隨其營建理想校園的步履。

  事後,學長透露,真的是汲汲追隨呀!「時常覺得累,有點跟不上創辦人,他甚至是走在教育部前面(從資訊電腦化的例子,就可以知道創辦人經營學校的魄力)。」彷彿透過周學長神采煥發的面容,見到了創辦人亦步亦趨於歐美名校,欲使淡江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之積極進取的態度。如果,創辦人的活力折服了周學長;那麼此時此刻,學長亦折服我了!

行政人員 ‧ 抑或教師

  民國六十二年,周學長升任專任講師,來年,兼職張院長(現今創辦人)室三等秘書,直接跟隨創辦人。

  至此,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學長所任之秘書一職,不是專任,而是教學之外的兼職;恍惚間,不太能想像教學、行政並行下,會有多麼忙碌?周學長是以教學為職志,否則便不需要放棄華航、美商等優渥待遇的轉業機會,而苦守著清高俸薄的學校教師工作。但最後,學長仍走上行政工作的途徑。

  靜聆周學長娓娓道來,原來他「直接」跟上張創辦人的故事,是一波三折呀!

  「也不能說為什麼最後要負責行政工作,剛剛就說過,當助教的時候,就負責了行政工作(視聽中心股長),只不過,管理視聽中心對我的教書工作有直接的幫助。後來,有一年歲末聯歡會,張創辦人在台上致詞,他說他要一個助教到身邊做事,可是那個助教只願意教書不願擔任行政工作,好像教書比較神聖。唉,我這一聽呀!覺得耳熟,又是助教,又是拒絕的,這……這不是在說我嗎?張創辦人曾經透過秘書叫我接下夜間部教務組主任的工作,可是我拒絕了。」

為什麼呢?

  「我不可能白天在視聽中心做事,晚上還跑去夜間部工作,這太勞累了,我需要休息,而且我也是有家的人。」張創辦人不知道這中間細節,小發牢騷後,便揮揮衣袖,水過無痕。周學長卻一直謹記在心,有點委屈,他覺得自己被當成不識抬舉的小輩了。「後來,直接跟到張創辦人,我就將這個過去受的委屈跟他說。他說:『有這回事嗎?』他已經完全忘記這件事了。」想來,張創辦人也是一個很有器度的人,只是因感而發,小唸一番,所以這件事也沒放在心上。

  至於服膺張創辦人,而後決定跟隨,乃歷經幾次選舉的革命情感,周學長體會到創辦人對自己相惜之心,「我也就認了。」

  心態上認了,可在一些制度或行政事務上,心有不平,「我剛開始跟張創辦人的時候是講師,應該是二等秘書,卻被排在三等。」秘書分三等,大秘書是副教授以上等級,二等秘書是講師,三等秘書是助教階層來擔任。「不過這些都是小事,也就不必斤斤計較了。」

  讓周學長不滿意的是,「教書兼任行政,自己到底是行政人員?還是教員?行政單位認為你是教員,沒有考績沒有休假,教學單位認為你是職員,教學研究一定不好,沒時間寫論文升等,我是豬八戒照鏡子,裡外不是人。既無考績,也沒有假期,而且因為行政工作忙碌,我的升等論文撰寫很慢,民國七十五年才升上副教授。」

  周學長於民國七十六年任董事會主任秘書,民國九十四年教員退休,不再授課,但仍擔任董事會主任秘書,繼續留校服務。

  學長擔任行政主管精明幹練,但也不失其為人師者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態度。

  周學長多年教授大一英文、語言練習的課程。「大一英文注重讀寫,系裡編有教材,大家依著教材授課。至於語練課則注重聽講,英文聽講能力練習教材的部分,他們要自已去說、去聽。此外,我會請學生在星期日買一份China Post或China News,內有學生雙語版,然後分組討論練習,在下個禮拜課堂上,選擇一個主題表達。」這是很好的上課方式,讓學生自己去選擇一個有興趣的議題,他們會多用點心,上台以英文報告的時候也才能在聽講方面有條理的表達。發揮拋磚引玉功效,引領同儕一起進行探討、思考和英語練習。

  所謂「師者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」,學長在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心得時,首要是關注其發音正確否?內容失當否?比如,課堂議論,應該盡量撇開政黨之爭,若只因意識形態差異而在課堂吵翻天,是沒有意義的,不過是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罷了。其次,則是不忘關注學生的語言禮貌和禮儀、說話態度。「他們上台發表的時候,我就默默關注這些項目,然後紀錄下來,最後再予糾正評分。」

     比較特別的是,學長經常會印製一些國際未來學刊物所刊載的英文文章,讓同學私下閱讀。他認為,這些觀念可能對學生現下沒有什麼影響,但日久浸淫下,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。「不管就讀哪個科系,都要有未來觀,這樣才能洞見社會脈動,走在時代前端,而不是僅能抓著流行的尾巴。」因此,經常引介一些好的刊物給學生,希望學生每個禮拜都能去圖書館翻閱一些未來學的刊物,以此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和未來觀。

     「至於,他們會不會看這些文章,我就管不著了。有的學生可能看都不看一眼;有的學生匆匆瞥過;有的學生很認真,會仔仔細細地閱讀。上課的時候,看到他們的神情、做筆記的態度,多少可以知道哪些學生會認真閱讀、哪些學生是敷衍了事。」學長對於那些在課堂上總是虛應故事的人,也不會特別苛求,他上課第一天就強調大學生應該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學習,而不要全依賴老師。他覺得自己已經盡了「師者傳道」之義務,若學生無心,那也是沒辦法的事。

學長又說,「我只能儘量將這些觀念傳給學生,有可能因為現在年輕,聽不進去;但是誰知道,他們會不會在幾年後,突然想到課堂上接受過這樣的資訊,然後就自動自發地研讀了呢?」

     在創辦人身邊做事,受其指導。「創辦人每年都會去美國考察,去買最新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書籍。他會先閱讀這本書,然後將重點部分劃線,將那些書丟給我們,交給院長、系主任去閱讀,並且要提出心得報告,或在每一年的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會議上討論,以建立共識。」周學長跟著創辦人,吸取最新的未來學資訊,於授課時,也一併將此觀念跟學生分享;這樣的上課內容,使其不失學院教授的氣質,而多了行政主管的行政人風格。

走向國際 ‧ 歐研美研

  成立區域研究室是我校大事;張創辦人很早就知道「學校要長久,就一定要國際化」的觀念,而要國際化就先要與國外大學廣結姐妹校,同時發展「區域研究」。因此,他派遣本校教師四方奔赴菲、日、韓、美等國參與國際學術會議,培養國際觀,接觸知名學者。

  這其間,周學長不僅見證了淡江邁向國際化「從無到有」的過程,亦參與貢獻其中。

  民國五十八年,淡江成立美國研究室,研究室成立後,張創辦人便想接著辦設美國研究所,但路途烏雲蔽日,荊棘滿佈。

  「本來要成立一個所就很不容易,像要有多少藏書量、要有多少師資什麼的,當我們好不容易條件全了,教育部卻一再阻攔。」

教育部百般阻擋,原因很奇怪,「他們說,不是有了研究室,就可以成立研究所。而且,只有中央研究院有美國研究所,其他學校都沒有,所以不准我們設立。」張創辦人退而求其次,想來個「換湯不換藥」,設立「區域研究所」,沒想到,學長他們這些底下的人都忙得人仰馬翻的時候,教育部還是不允許。

  學長說,創辦人很有毅力,不願半途而廢,又加上教育界高層人士提點,轉換方向,將目標鎖定在歐洲,下設美國組和歐洲組,「反正美國原與歐洲的英國有些淵源,所以,歐研所就先美研所成立了。」

  歐研所先被催生出來,大概是創辦人始料未及的事,卻也讓大家引以為豪――台灣第一所研究歐洲事務、歐洲統合的研究所,歷史悠久,民國九十八年還將俄羅斯研究版圖也納入,分設歐洲聯盟研究組與俄羅斯研究組。

  有一件事要插叙,美國新聞處圖書館知道我們要成立歐研所,新聞處長Mr. Clark義氣相挺,豪邁地贈書,「他們送了我們一房子的書。那些書是他們要淘汰掉的,不過九成九新,沒什麼人翻閱過,而且都是原版的。」這件事關係重大,前有所述,成立一個「所」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圖書設備,而這些書就像騎士手中那把屠龍的劍,帶著我們過關斬將,通過立所資格。

  「教育部派人來看,問我們有沒有圖書設備,我們說有,然後就帶他們去看。他們一看,嚇了一跳,還是整整滿滿、紮紮實實一房間上千冊各種學門的書。翻開一看,每本書的背後都印著美國圖書館,哈哈哈,他們就懷疑我們是不是去美國學校搬借過來的。」

最後,美研所情歸何處呢?

  美研所就先暫居歐研所底下的研究組,美國組。待民國六十三年,時機成熟了,便順勢脫離出來。

  聽著故事,聽著聽著,悠然嚮往淡江大學的草創時期。有句話說「時勢造英雄」,不平之世英雄出,盛世則英雄無用武之地;周學長生於斯,長於斯,如由荊棘鳥道走向康莊大道,兩手一伸,那些辛苦、那些成就、那些自我價值的肯定,滿滿在握。「從勞動中體驗生活」,不是虛話,我們即在周學長的傳述中,見其為師者、為部屬之平凡中的熠熠光芒。

協助規劃 ‧ 開創蘭陽

     蘭陽校園是在民國九十四年開始招生。不知曉者,不會知道其間開創的坎坷。

     張創辦人走向政壇,曾有諾於蘭陽鄉親:願在蘭陽創辦一所大學,回饋家鄉,開通雪山隧道,縮短台北宜蘭的交通。因此,民國七十七年,就積極籌備設立「宜江工學院」。在礁溪林美山選中校地四十公頃,地方政府曾百般刁難,「政府對公立學校的態度好,要成立公校,土地幾乎全是免費的。但我們是私立學校,政府怕我們為了圖利,轉手變賣,所以買地價格是公告地價加三成。」因此,四十公頃校地需價超過台幣十億元。

  教育部當時不但沒有獎勵,政策上不允許我們設立分校。也就是說,宜江學院不能掛在淡江大學底下,以其一個獨立學院來成立,那麼資金來源必須與淡江大學無關。

  如此一來,事情就棘手了。

  在蘭陽設立校區,首要是水土保持,「要開發山坡地,就要先做好水土保持,這一花就要三十幾億。在沒有淡江大學資金資助的情況底下,根本是窮途末路,沒辦法再進行下去。還好民國八十年間,教育部政策改了,私立學校可以設立分校了,淡江大學概括承受宜江工學院建校計劃,設立淡江大學蘭陽校園。」期間再經十多年努力營建,始能以英式教學(師生同校住宿,全英文教學)之面貌,開始招生。

  周學長表示,籌備蘭陽建校期間,遇到太多挫折,同仁不免氣餒有放棄建校的意圖,但是創辦人仍堅持其建校理念,不畏艱難,勉勵大家努力,克服困難,終於如願以償,於民國94年正式招生。創辦人發下的二個心願,都一一完成了,尤其雪山隧道一案,乃在他任交通部長任內爭取六百多億預算規劃而成。「人家說呀!寸金難買寸光陰,已經不正確了,雪山隧道一開,台北、宜蘭交通耗費的時間頓時少了一半,可見錢還是可以買時間的。」

三化二S ‧ 展望未來

     學長問:「學校每年都會發一本淡江文化小冊子,上頭繪著S型曲線,那本,妳讀過沒有?」

唉!汗顏了,看是看了,總是走馬看花。

學長無奈地笑著說,「冊子上的文字,言簡意賅,是淡江經營學校幾十年來累積的文化。」

  三化,當指國際化、未來化、資訊化;這些我們都可以朗朗上口了。不過,S型曲線是什麼?

  「S型曲線(The Sigmoid Curve)就是一個機構組織發展至巔峰,就會走下坡,開始衰敗,必須再建立第二條S型曲線,再創高峰保持機構發展於不墜。」

  中國傳統智慧《易經》闡釋,萬物出生即走向死亡,而盛年必邁入老年,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淡江大學創校一甲子,彷如飛龍在天,已達人生境界頂端,若不懂得謙虛,則「滿招損」,將從頂端墜落。那麼,如何才能避免從雲端栽了下來呢?

  「第一個S型曲線圖圓滿了,我們不能滿足現實的成就,要另立標竿,開啟第二條S型曲線,也就是所謂的第二春。」營建第二春,當指淡江大學未來六十年的發展方向,「今年企業最愛畢業生學校排名,淡江十四連霸,仍居私校第一。但我們能驕傲自滿嗎?不行,因為中原、逢甲、元智大學努力追趕在後。為了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,我們要努力爭取國際大學的排名,希望在國際學術領域上,可以取得一席之地。」

  一甲子過去了,另一甲子開始了。

  「今年恰是另一甲子的首年,我們反而不能懈怠。有句話說,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,所以我們要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,而且,不能守舊,不能故步自封,要創新。」周學長以為,校訓「樸實剛毅」四字,真是了不起,依張創辦人之意,即「返璞歸真,簡化生活,提升思考力,以毅力安排人生的時間,用智慧探討生命的真義,在寶貴的青春時光裡,為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。」

  「新的一甲子要圓滿,肯定是更艱難的,但是覺得有困難的時候,不妨想想簡樸、實在、剛強、毅力這四大原則,這樣什麼難關都會度過。」學長以此自勉,也以此惕勵淡江大學全體師生員工。

訓示後輩 ‧ 榮為淡江

     周學長自認對淡江,如柳條依依,無法割捨,大學三年,在職四十四年,歲月半百盡在淡水河畔,「能跟到張先生,是我的福氣。」

     就周學長的資歷,以及曾於此求學、任多種職位,所見者多、所思者深;又,雖然已過退休之年,相較喜歡夜生活的年輕人,更是容光煥發、活力充沛,侃侃而談三小時,並無倦容。為此,請他給新生代一些建言,比如:我們何以能持續保有積極進取的態度?在這麼競爭的社會裡,我們何以能夠脫穎而出呢?

     周學長先從張創辦人精力充沛開始說,「創辦人的步伐之所以如此積極迅速,來自於他辦校的理念,他希望創辦一個有特色的學校,因此自我要求很高,總是以身作則,自己先去做,希望可以跟全體師生達成共識。」

  人生需立目標,有目標才有動力,有動力才會積極。「學校不是讓學生來遊樂打混的,我們學校校風明理開放,學生應該好好享受自由的學風,盡量善用學校資源,好好充實自己。大一就要開始做人生規劃,比如要考什麼證照,就要趕快去考;對哪些行業有興趣,就要去了解這些企業是怎麼發展運作的?四年學習期間,要養成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,廣泛蒐集知識,養成合群團結的精神,紮實自己的技能、專長。」

     他以為,淡江大學畢業學生能受企業界所愛,無非是團結合群、擇善固執的校風,我們後輩理當保持此優良傳統,加以發揚,不能見利忘義。

     「有一回,我去國外飛機上,碰上一位校友,她是空中小姐,她在自我介紹是淡江校友的時候,非常得意,她說她以淡江為榮。我聽了很開心,這表示,淡江的社會聲望越來越好了。」

  在這個社會群體中,你、我皆被網入淡江的大花園,我們鳥瞰於觀音山,傲嘯於五虎崗,漫步於宮燈步道。或蟄伏,或翱翔;蓄勢待發,事業有成――不管徜徉於哪片白雲底下,我們的頭上都有一片天,連繫我們的是淡江人敦厚和諧的情誼。美國甘迺迪總統有句名言,「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?要問問自己,你為國家做了什麼?」雖然甘迺迪與周學長發言之情境不同,實則皆唇齒相依之理。學校聲譽更上一層樓了,那麼我們在外工作、行走,也會隨著如魚得水。

  「淡江人應該維護淡江校譽,以淡江為榮,這是校友的義務和責任;那麼反過來,淡江也會以我們為榮。」

雖然周學長年過古稀,但憑其「樸實剛毅」的特質,張創辦人仍須倚重他,因此精誠相感,退而不休,繼續一本初裏,樂為母校盡心盡力,真不愧是淡江的常青樹。我們真的要反問自己,我們為淡江做了甚麼?我能讓淡江以我為榮嗎?

(張巧瑜採訪撰稿‧陳冠甫〈慶煌〉審定)

 

讀博士生張巧瑜所撰採訪 周主任秘書稿件時,心中感佩無既,爰賦一詩以贈 新民兄

 

人間至寶活化石,吾校惟屬張建公。

周兄謙讓信溫雅,乃父報國御天風。

幼紹箕裘必飛將,甘愛淡江勛著豐。

經師人師兩兼顧,成德達材卌四冬。

拜覽前傳心感佩,更喜佳兒跨灶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         陳冠甫 作2011.9.30.